关键词:容联 IM 免费的最贵,这句话用在企业级产品上再合适不过。 唯有经历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找到真正的商业模式,可规模化的盈利能力,第三方即时通讯(IM)云服务才能真正为企业级客户带来稳定、可持续的产品服务。 2012 -2015年,IM服务商加速发展并筑顶,遭遇变现天花板 在易观2015年发布的《中国移动IM云产业专题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2012年随着各类社交APP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以及各行业的急切移动化影响,能够快速帮APP实现简单文字、语音功能的对如今很多厂商跨界做IM云的现状即时通讯提供商一批批诞生。 现在再回顾看,市场情况并非跟报告曲线预测的那样吻合。我们可以将2015年前的IM能力服务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雏形初现,IM服务开始能力化 这个阶段即时通讯提供商以API或SDK方式帮助开发者的APP实现简单的文字、语音功能为主,产品性能并不完善,稳定性一般,服务模式以免费的公有云为主,借着互联网的“双创“泡沫或者说是东风,各家服务商开始大量集聚开发者。 阶段二:功能完善,跨界服务商开始平台化 IM云的社交属性与APP核心服务深度结合,大大提高APP的用户体验和用户粘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APP间的即时通讯和物联网通讯。服务模式没有明显变化,个人开发者仍然居多,企业客户开始尝试接入功能较为完善的公有云服务。 阶段三:行业分化明显,垂直解决方案商割据 这个阶段,不同服务商开始寻求自己擅长的行业切入,最为明显的,社交领域APP不再增加,也源自微信的一方霸主地位,但是在游戏、医疗、金融、传统2B领域,企业客户对IM公有云服务的技术能力和稳定性有了硬性要求。2015同年,易观发布《中国IM云产品性能测试报告2015》,容联、融云、环信等在列比较。 2015年前的每个阶段都有显著发展特点和痛点,在第三阶段末,这种痛点越来越清晰,大企业选择自建技术团队,小企业则不具备付费能力,越来越多IM服务商支撑不住,导致没有长期稳定的售后服务和技术迭代升级,形成恶性循环。 2016-2017年,IM服务商纷纷转型,或转身离场,或深耕变现 无法持续变现的IM云服务商经过几年的洗牌有的离场,有的转型,但这并不代表IM行业没有前景,相反,随着IM的普及与商家入驻IM平台, IM已经开始成为最强势的入口,尤其是消费者对IM类APP的使用场景正在发生改变,从C2C聊天扩散到C2B沟通。 那IM服务商该如何探索规模化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突围之年,机会在哪里? 首先一定是服务模式的变革,公有云能够满足大多数客户对云计算的需求,但对一些特殊的客户,需要提供差异化的云计算服务即“专有云“。专有云不是另起炉灶的一套基础设施,而是公有云在特定客户需求情况的延伸,是公有云的特殊形态。公有云和专有云在基础设施层面遵循统一标准,确保互联互通,数据能够流动,系统能平滑迁移。 容联IM服务在经历了几年的沉淀,积累了20万+的开发者,自我造血,现在面向企业客户提供全新的专有云服务,在免费IM公有云的基础上推出收费版专有云 ,打造客户专属的即时通讯云平台。 “全托管“ 无须额外的硬件投入,也无须额外的运维投入, 7X24小时专业运维服务,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按需付费“ 将IM Plus大功能集拆分成不同的功能子集,客户可以根据使用场景来选择所需的功能,按需付费,最大程度的降低中小企业和创业公司在产品初期的试错成本。 “Timely服务“ 提供即时响应的1VS1的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同时,根据客户的问题,自动升级为1+N的服务,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为客户应用快速发布保驾护航。 另外在功能层面的变化,为付费客户提供了多终端消息同步、自定义推送铃声、消息漫游、消息抄送、消息回执等高级功能以及离线呼叫、PushKit、视频美颜、敏感词过滤等音视频增值功能,更多地提供基于上下文的个性化交互服务,还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提供咨询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容联自2015年5月推出H5 SDK以来,经过反复打磨和案例实践,同年底推出了H5音视频解决方案,支持FF50 、Chrome38以上的版本,是目前所有服务商里唯一能提供全终端音视频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 目前已有不少产品功能和服务升级的中小企业开始接入容联IM专有云,同时部分公有云客户迁移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专有云,并不陌生但足以成为一种新的基于差异化需求的即时通讯开放生态正在形成。 附即时通讯云服务厂商服务模式
«
1991年来首次!受iPhone拖累 富士康去年收入负增长
|
订单汇靠什么获得大量粉丝级企业客户
»